合肥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加为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加快建设七个强省 | “植”此青绿在江淮

来源: 作者: 时间: 2023-11-06    浏览量: 1272    [ 关 闭 ]

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的讲话

■天然优势是“家底”,新征程如何守好并厚植生态优势,如何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正是摆在安徽发展面前的必答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如何持续改善?作为抓手,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生态是我们的宝藏。做好加法,我们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生态屏障筑得更牢。

■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空气、河流、土壤等方面,但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绿色低碳发展是治本之策。

  秋天,是大自然打翻“调色盘”的季节。许多自然美景被镜头定格,在人们的指间流传。

  9月底,随着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开幕,由昔日骆岗机场“变身”的合肥园博园揭开“面纱”。

  3公里长、200米宽的机场大草坪犹如城市绿毯,11万多株葱郁乔灌木翘首迎宾,38个城市展园精彩“绽放”,美景“刷爆”朋友圈。

  合肥园博园所在的骆岗公园总面积12.7平方公里,被定位为“安徽之窗、省会之心、城市之肺”。一草一木,蓬勃盎然,将绿色底色铺展得多姿多彩。

  “这就是文明之地。”有网友不禁感慨。

  山清水秀,天朗气清,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

  生态资源丰富的安徽,如何把生态环境持续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吹响嘹亮“号角”。

  江淮逐绿奋进,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

  “强省”建设,生态保护水平不能匹配,就并非真正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是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建设“七个强省”,“生态强省”即是其中之一。

  生态强省建设为何被摆上突出位置?其实从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变化,可以找寻答案。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长江观景平台,放眼远眺,水清岸绿、波光粼粼。

  傍晚时分,常常出现的壮观景象令人心境开阔:天地间空阔清朗,绚烂彩霞飞满天,无边无际的苍穹之下,滚滚长江浩荡奔流。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

  如今的“网红打卡地”、百姓亲江近江的美丽岸线,曾经却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是长江沿岸一处突出环境问题叠加的典型区域,非法码头和“散乱污”企业聚集。

  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防洪治理、景观提升多管齐下,展现在市民眼前的,是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昔日“脏乱差”,如今“美如画”。“这里的风景很美,我经常带着家人和朋友一起过来游玩。”马鞍山市民郑田玉感慨。
 
  这就是长江该有的样子。

  一个生态园,如同一扇窗,映射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变化。

  岁月更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为长远计,为子孙谋,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换经济增长,要建设和守住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大自然毫不吝啬地厚爱安徽这片土地。在14.0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里,淮北平原一马平川、江淮丘陵河湖纵横、皖南山区层峦叠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高度赞誉安徽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

  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长江、淮河、新安江、巢湖等闻名于世,这是我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然优势。

  我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明显改善——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十年禁渔效果彰显,野生江豚逐嬉皖江、东方白鹳展翅巢湖,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在江淮大地成为常态,生态环境保护筑下坚实基础。

  天然优势是“家底”,新征程如何守好并厚植生态优势,如何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正是摆在安徽发展面前的必答题。

  因为,“强省”建设,生态保护水平不能匹配,就并非真正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是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回答这道题,生态强省建设,“号角”响亮。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部署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安徽。

  生态强省之“强”,强在哪?

  其内涵在于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保护修复水平进一步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等,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并通过赏心悦目的“山水秀美”外显出来。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安徽,正努力让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画卷在江淮大地上徐徐铺展,让当代人和子孙后代都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精准治理污染,让水碧天蓝成为常态

  提升环境“颜值”,需要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治理有效传导,需要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上综合施策

  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如何持续改善?作为抓手,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近年来,生态环境改善有目共睹,监测数据对比直观醒目。就比如2018年至2022年的数据,全省PM_2.5平均浓度从5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9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71.7%提高到86.1%。

  今年上半年,全省PM_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降幅居全国第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8.1%、升幅居全国第三,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6.6%。

  “一降一升”的数据,贴近人们的观感——雾霾天少了、臭水沟少了。

  尽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保护面临的形势仍要清醒认识——

  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欠账尚未还清,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处于补齐生态保护欠账、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攻坚期。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发出绿色强音,此后1个月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要让安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提升环境“颜值”,需要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治理有效传导,需要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上综合施策。

  就如蓝天保卫战,是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作为长三角省份,安徽是全国重点“战场”之一,退无可退,必须接续攻坚。

  我省将聚焦皖北这一重点区域,开展皖北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健全监测网络,实施精准治理,助力皖北缩小与全省的差距。

  管住工业“烟囱”是治气的重点。我省持续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降低细颗粒物浓度。

  污染防治攻坚,我省将统筹推进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淮河治理和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建设,加强土壤污染管控等。

  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常在,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常在,也要让群众“家门口”更干净。“家门口”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以前在家经常闻到刺鼻的气味,天气热了连窗户都不敢开。如今好了,刺鼻的气味消失了。”谈起生活环境的变化,蚌埠市民刘先生高兴地说。

  今年7月,省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蚌埠督察。督察组下沉督察发现,禹会区某废旧物资回收站异味扰民,当即交办蚌埠市处置。

  调查发现,该废旧物资回收站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未建设污染防治设施。禹会区相关部门随即约谈该废品回收站经营者,拆除废旧泡沫加工生产线,恢复场地原状。
 
  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

  纵深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我省部署开展群众“家门口”问题专项整治、突出问题整改质量提升、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垃圾分类以及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5个专项行动。

  这些行动旨在解决生态环境领域顽瘴痼疾,势必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取得新提升,以优美生态环境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要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曹哨兵表示,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面消除城乡黑臭水体。

  筑牢生态屏障,将绿水青山建得更美

  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止于污染防治。

  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

  做好加法,湿地保护即是其一。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

  位于巢湖西北岸的十八联圩湿地,总面积达27.6平方公里,水草丰沛,绿意盎然,飞鸟灵动多姿,鱼虾成群结队。

  湿地治理是巢湖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合肥全面建成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十大湿地,修复恢复湿地面积6.5万亩。

  十大湿地“串珠成链”,形成国内领先的环湖泊湿地群。去年,合肥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巢湖“名片”更加亮丽。

  采煤沉陷区“变身”湿地公园,又是怎样的故事?

  濉溪县刘桥镇凤栖湖采煤沉陷区,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湖泊如同明镜般镶嵌于大地上。湖畔,国槐、梧桐等树木傲然挺立,红色步道与秋日的枫叶相映成趣。

  昔日采煤沉陷区,如今成为风光旖旎的凤栖湖湿地公园,前不久建成开放。

  过去因煤炭开采,凤栖湖一带地表沉降。近年来,当地实施生态保护项目,以维护、恢复和重建凤栖湖湿地生态系统为重点,以乡村野趣、原生态、自然为主题,对原有的鱼塘、堤坝、河道、道路进行改造,打造省级湿地公园,实现湿地原生态功能。

  “风景秀美!”环境变化引得游客崔诚诚感慨。

  “多年来,我们先后对南湖、绿金湖等多个采煤沉陷湖泊进行治理。截至目前,全市已治理采煤沉陷区21.44万亩,总投入资金160多亿元。”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生态是我们的宝藏。做好加法,我们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生态屏障筑得更牢。

  我省处于南北方过渡地带,承担长江中下游生态带和长三角生态屏障功能,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生态保护修复,体现在多个方面,筑牢生态屏障、修复废弃矿山等过去被破坏的生态和植树造林等。

  筑牢生态屏障,夯实生态本底,从顶层设计而言,需要从空间格局上发力,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2012年以来,我省划定耕地811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7145万亩、生态保护红线2943万亩、城镇开发边界1223万亩,初步构建“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

  “一心两屏四廊多点”,即以巢湖生态“绿心”,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两屏”,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四廊”为骨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桐城市黄甲镇黄铺村距离市区25公里,曾是贫困村。如今,却有着“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多张“金字招牌”。

  黄铺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林长王立勇说,近年来,随着林长制改革实施,护绿、管绿、增绿、用绿、活绿,全村有茶园4200多亩、油茶1200多亩,群众有了“绿色银行”。不少村民开起了休闲旅社、农家饭馆等,吃上了“生态饭”,日子越过越好。

  林长制改革是我省生态建设领域的一项创举。我省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

  2012年以来,我省实施“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四廊两屏”建设等重大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43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7.53%增长至30.22%,贡献了占长三角森林面积三分之一的“安徽绿”。

  新安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跨省共护一条河流,皖浙做出典范。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历经三轮试点、10余年探索,新安江水质连年达到补偿条件,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天然饮用水。

  今年6月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试点工作迎来新的飞跃。

  开展生态修复,筑牢生态屏障,功在青山绿水,事关民生福祉。

  根据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部署,我省将大力实施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加快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

  新一轮提升工程如何推进?

  我省将实施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工程,支持马鞍山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施江豚、扬子鳄等长江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合力推进皖浙赣共同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等,使长江(安徽)经济带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江淮大地生机盎然。

  全面绿色转型,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

  我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这就要从问题产生的根源找起。

  已成为共识的是,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空气、河流、土壤等方面,但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绿色低碳发展是治本之策。

  全面绿色转型之风,正劲吹江淮大地。

  “6天展览会,迎来观众53.5万人次,销售车辆18037辆,销售额超31.7亿元。”这是2023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的成果“大数据”。

  车展举办时间正逢国庆黄金周,这场国内最大规模新能源汽车展上,琳琅满目的新车、眼花缭乱的科技、络绎不绝的人流,见证了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安徽力促“首位产业”发展的活力与生机。

  我省把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今年1月至8月,安徽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51.54万辆、销量53.34万辆,同比增长78.51%、84.31%。

  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疾驰”,正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闪光点”。新能源汽车走俏市场,也折射出绿色生活正成为风尚。

  回顾来时路,2012年至2022年,我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1%,以年均4.1%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7.9%的经济增长。

  我省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推动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全省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均比10年前下降20%以上。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目标锚定,我省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生态优势突出,不能牺牲环境求发展,但也决不能让群众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

  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成金山银山,如何才能有效打通“两山”转化路径?需要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

  在休宁县,经山泉流水养鱼,草鱼变“金鱼”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休宁县地处皖赣交界和新安江源头,山高林密、溪涧纵横,为山泉流水养鱼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鱼塘沿溪流和民房而建,利用山泉活水养鱼,一条条乌黑的鱼儿在池中游来游去。

  由于生长在低温流水环境中,以野生天然植物为食,泉水鱼肉质紧实,富含钙、铁、硒等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

  “味道怎样?够鲜吧?”给客人上菜间隙,汪跃成常常向游客询问泉水鱼味道,自信满满地等待游客好评。“我们这里生态好,水质干净,烧制出来的鱼口感更鲜,没有腥味。”

  汪跃成在休宁县板桥乡梓坞村经营“渔家乐”,家有5口鱼塘。高峰时,鱼塘加“渔家乐”每年收入近10万元。

  这是当地村民养殖泉水鱼增收的一个缩影。

  如何把草鱼变“金鱼”?休宁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有效途径,培育山泉流水养鱼产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特色化、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逐步实现“以旅促鱼、以鱼兴旅、鱼旅互动”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目前,休宁县21个乡镇共建成泉水鱼池6391口,家庭养殖户4000余户。2022年,泉水鱼产量突破2000吨,走俏长三角,实现综合产值5.35亿元。

  在青山绿水之间,粉墙黛瓦内外,以“森林-溪塘-池鱼-村落-田园”为基本结构的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系统成为皖南山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泉水鱼产业也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带来产业上的绿色变革。放眼更大范围,经济社会发展也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缘起是“双碳”战略实施。

  前不久,三峡能源阜阳南部风光储基地阜南储能项目顺利并网。该项目共配置90套磷酸铁锂电池组成的储能单元,储能规模全国领先。项目单次最高可以储电60万千瓦时,按照每天充放一次计算,每年释放的电量可以满足9万多户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

  储能电站好比一个大型“充电宝”,通过与周边的光伏和风电场相连接,在用电低谷期将电能储存在这里,遇到用电高峰时就放电来补充电网负荷,形成了风、光、储一体化的运行模式。

  “每年最多可实现2.19亿千瓦时的电力消纳,相当于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2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万吨。”项目运营人员邓新海说。

  包括新型储能在内,如今,我省正通过扩大光伏、风电、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推广绿色能源应用,加快煤炭消费减量替代。

  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03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新增并网装机的74.2%。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省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实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节能降碳能效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碳达峰十二大行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科技和产业支撑。我省聚焦新能源、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碳中和五大板块,推动产业加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光伏产业集群、先进环保产业集群、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综合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落地项目共752个,投资金额总计8155.18亿元。绿色动能势头强劲。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检验着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成色。

  绿色低碳转型如何加快推进?

  前不久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绘出“路线图”——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

  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

  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推动外电入皖,实施风电光电发展倍增计划;

  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用能预算管理,抓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大力推行绿色出行,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绿水是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源头活水”,青山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靠山”。

  江淮儿女正逐梦前行,打造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绘出美丽安徽新画卷。

通知公告 | 协会动态 | 行业资讯 | 政策法规 | 业务指导 | 关于我们 | 产品展示 | 友情链接 | 下载专区

Copyright 2021 主办单位:合肥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电话:13187589555 传真:13187589555 邮编:230011
地址:合肥市瑶海区恒丰大厦27层 技术支持:一浪网络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60号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3993号-1